筑牢强军根基 厚植尊崇沃土 潘火街道书写武装军退工作新篇章 |
发布日期: 2025-08-21 15:40 信息来源: 潘火街道 |
8月的潘火街道退役老兵公益农场,2000平方米土地蔬果丰茂。26名长缨老兵志愿服务队员躬身劳作,他们自费投入,将收获的新鲜蔬果无偿送至辖区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体的餐桌。这片土地,不仅孕育着果实,更承载着街道对强军事业的坚定支持和对军人军属的深切尊崇。 从精准高效的兵员征集输送,到无微不至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再到军民融合的深度拓展,潘火街道以“精兵之源”“尊崇之地”“融合之城”为发展坐标,在鄞州大地上浇灌出一片强军兴武、拥军崇军的沃土。 凝聚强军兴武潘火力量?谱写军民融合时代新篇 潘火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科达 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方能国安。新时代基层武装和退役军人工作不仅关乎国防建设大局,更是巩固执政根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潘火街道党工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责之攸关”,立足“区位优”“产业兴”“百姓安”的发展优势,以红色血脉赓续强军使命,以精准服务厚植崇军沃土,探索出一条具有潘火特色的新时代基层武装军退工作新路径。 强化政治引领 筑牢党管武装坚强阵地 街道党工委坚决扛起党管武装政治责任,将武装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武装工作不仅是法律赋予的职责,更是对党忠诚、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我们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压实社区党组织责任,形成了党工委统揽、武装部主抓、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上级决策部署在潘火落地生根。 坚持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效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大胆探索实践,在全区率先建成融合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打造“戎芯”智慧服务平台,开通“直播带岗”拓宽就业渠道,推动服务从“有”到“优”转变。建立“崇军联盟”,整合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形成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注重发挥退役军人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让他们在基层治理、应急抢险、志愿服务中再立新功。 深化军民融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潘火作为经济强街,拥有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我们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拓宽“军转民”“民参军”技术双向转化路径。一方面大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军民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融合,实现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统一。 传承红色基因 营造崇军尚武浓厚氛围 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通过建设教育基地、编排红色剧目、举办主题读书会等形式,让干部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国防观念。广泛宣传优秀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先进事迹,让“崇尚军人、关爱军人”成为社会风尚。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将一如既往扛起政治责任,不断巩固发展军民融合大好局面,努力推动武装工作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强军伟业和鄞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精兵之源?淬炼钢铁长城的新鲜血液 强军兴军,兵员是根基。这份对强军事业的执着坚守,首先体现在为军营输送优质兵员的“源头工程”上。潘火街道党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周德龙常说:“好兵是练出来的,更是选出来的。我们多一分用心,军营就多一分优质血液。”这份理念让潘火始终将征兵工作视为武装工作的核心,用心浇灌、精心培育。 2024年,“宁波市征兵工作先进街道”的荣誉花落潘火,这是对其“数量多、质量优”征兵实绩的最佳印证。数字背后是扎实的行动:每年征兵季一启动,街道征兵办就联合社区网格员组成“动员小分队”,带着政策手册、军营故事走进每户适龄青年家庭。“我们不仅讲清入伍的优惠政策,更要讲透‘当兵为什么’‘军营能收获什么’。”街道征兵干部鲁厚标回忆,去年为了动员大学生小张入伍,他先后5次上门,带着小张参观蔡氏祠堂崇军教育基地,邀请退役老兵讲述军营经历,最终帮小张坚定了“去军营闯一闯”的决心。在严把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关口上,潘火更是毫不松懈,联合卫健、公安等部门建立“双检双审”机制,确保输送的每名新兵都素质过硬、思想坚定。 精兵品质,由荣誉验证。在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荣立三等功、获三级表彰以及被评为各级“四有”优秀军人的鄞州籍官兵中,潘火子弟独占8席,数量高居全区之首。这8个闪亮的名字,是潘火为钢铁长城输送优质“钢钉”的最强回响。 优质兵员的持续输送,离不开崇军文化在潘火大地上的深厚浸润。街道深挖本地红色富矿,将蔡氏祠堂打造为生动的崇军教育基地:新兵入伍仪式在这里庄重举行,革命火种在年轻胸膛中传递;基地里常态化开展的沉浸式红色剧本杀《搬火桥》,让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重温“潘火读书会”的革命历史;社区国防主题读书会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军营里的青春》等书籍吸引着老中青三代共读。“我们就是要让崇军尚武的精神像空气一样,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潘火桥社区书记丁晓苹说。 ●尊崇之地 构筑温暖坚实的退役港湾 如果说“精兵之源”是为强军事业注入新鲜血液,那么打造“尊崇之地”则是为退役军人构筑温暖归港,让奉献者收获应有的荣光。“退役军人是从军营里走出来的英雄,他们为国家奉献了青春,我们必须让他们感受到‘脱下军装仍是兵,回到地方有温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费志强的话语,道出了潘火打造“尊崇之地”的初心——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光荣的人”,让“最辛苦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创新服务,才能精准触达需求。作为全区首个退役军人智慧服务站点,位于晴江社区的“戎芯”服务站已成为潘火街道一张闪亮名片。它突破传统,利用“戎芯”直播间开展“直播带岗”,借力“潘火戎芯号”视频号广泛传播,精准对接辖区企业众多、岗位丰富的优势,铺就退役军人“乐业”之路。退役军人周春峰便是受益者之一,退役后曾一度迷茫的他,在“橄榄绿”直播间牵线下找到创业方向,如今其创办的宁波欣意生态有限公司年营收超5000万元,带动4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还反哺“戎芯”服务站打造“五感”花园和训练场地,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在高校毕业生求职季,“戎芯”服务站积极承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迷彩毕业季”大学生退役士兵入企对接会,让迷彩青春在优质企业中续写荣光。 除了精准的就业服务,潘火街道活跃的退役军人及军属服务队,更用点滴行动传递着尊崇的温度。“东莺长缨服务队”坚持每月15日为服务对象提供免费理发、修理家电等贴心服务,集体生日会上的欢声笑语传递着大家庭的温暖;紫郡社区“军嫂之家”汇聚力量,为双军人家庭提供暑期托管服务,解决军属的后顾之忧;“天平”志愿服务队由军嫂律师领衔,将法律援助的温暖阳光洒向每位退役军人。 志愿服务的暖流之外,街道更积极构建“崇军联盟”,让尊崇从服务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金桥花园社区、潘火菜市场等地的爱心商户纷纷加入,以“免费”和“折扣”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军人的敬意。这些遍布街巷的“崇军驿站”,让尊崇变得可感可及。 精神传承,跨越界线。崇军文化的感召力已跨越社区界限。居住在宜家社区的百岁传奇老兵江春太,这位亲历烽火、功勋卓著的世纪老人,于今年6月精神矍铄地走进宁波边检站,为全体民警职工带来了直抵灵魂的精神洗礼。老人的白发与警徽辉映,讲述穿越百年的忠诚故事,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将潘火崇军之声传向远方。 ●融合之城 激活军民携手的共富动能 潘火街道,这座地处东部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南部商务区交汇处的“甬东门户”,正以军民融合为笔,在1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着“军地共兴、军民共富”的生动图景。 作为“甬东门户”,潘火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辖区内600余家工业企业、2300余家商贸服务企业星罗棋布,这为军民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与服务退役军人的核心引擎提供了沃土。街道先后获评2021年度省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宁波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辖区军民融合平台中物院宁波军转科技园更获评2020年度省级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平台。 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更在“军”与“民”的情感联结中绽放共富光芒。 依托这一坚实基础,街道着力推动企业资源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深度融合,让军地优势互补落地生根。在军创企业中,“纪律性强、执行力高、能吃苦”的军人品质备受青睐。“迷彩毕业季”入企对接会上,30余名退役士兵走进企业车间、研发中心与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最终8人成功签约,这些活动架起了退役士兵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军民融合的共富动能,不仅体现在就业创业的“乐业”图景中,更在公益反哺的温暖循环里生动流淌——长缨老兵公益农场便是最佳见证。26名退役老兵从受助者转变为奉献者,他们将辛勤耕耘的果实无偿赠与社区困难群体。64岁的李明芳是东南社区的一名退役军人,参军前就是村里的种地好手。在长缨农场,李明芳发挥种地特长悉心指导,这份“共富”果实不仅滋养了身体,更播撒下互助友爱的种子,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融合之城”增添了最温暖的底色。 潘火街道的实践深刻印证:唯有筑牢精兵之源,方能锻造钢铁长城的基石;唯有打造尊崇之地,方能温暖英雄荣归的港湾;唯有建设融合之城,方能激活军民携手的共富动能。三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强军事业的坚实根基,让尊崇军人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潘火街道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奋力书写武装工作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更加精彩的华章。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