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目智巡:光纤“能听会说”,守护百里路桥
昨天,记者走进宁波声目智巡科技有限公司的实景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类光纤传感技术应用模拟场景:一条条纤细的光缆在假山、地下管廊、工业检测皮带轴上蜿蜒缠绕,实时动态监测形变、振动等异常信号,而一旁的检测模型屏幕上则不断跳动着预警波幅。声目智巡创始人李振华博士表示,这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把日常埋藏在道路、山体中的通信光纤,变成大地的“神经末梢”捕捉纳应变级别的振动。
“这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时,可与传统摄像头系统形成优势互补。传统监测摄像头会受到暴雨、大雾等天气影响,面对地质灾害会存在盲区和延后的情况。”李振华向记者解释企业创立的初衷。这位加拿大归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锚定光纤传感技术与高速交通领域的融合,2023年8月将声目智巡落户在了鄞州,“我们可利用高速公路已部署的通信光缆感知全频段异常,让看不见的风险无处遁形,在国内填补多个高速公路的监测空白。”
去年,创业首战在宁波某高速公路打响。为在实景化环境下检验产品效能,李振华博士及团队带着产品技术与设备来到高速路段,在七八月的烈日下自费在高速路段铺设光缆。初期系统误报频发,一天报警高达上千次。面对这个糟糕的结果,团队并未气馁,扎根现场6个月,通过百万条历史数据训练AI算法,终将误报压至个位数以内。
技术突破后,单台设备实现百公里监测的革命性优势显现,省内外多个道路项目抛来橄榄枝:在浙江,声目智巡作为唯一光纤传感技术在高速公路应用的技术服务公司,承接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灾后实时监测揭榜挂帅项目;在河北,新修的百公里高速公路,已经将该企业技术纳入到建设内容中,专门为其新铺设了感知光缆;在江西,南昌管理中心的业主客户积极配合调度,安装了边坡光缆,进行实时灾害监测。
如今,在声目智巡的技术版图中,高速公路交通是当之无愧的王牌领域。“传统方案中的国家标准要求,每公里布设1对摄像头。1个摄像头仅能看到两三百米的距离。而我们的光纤传感单台设备可管百公里。”据李振华介绍,目前的光纤传感技术的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复用现有通信光缆或通过新增光缆实现全路段覆盖。
自去年配套产品里程碑式落地后,企业技术探索的触角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展厅区内,地下管廊项目同样作为经典模型场景展出。“分布式光纤+8D传感器组成‘建筑CT’,能捕捉毫米级应变。”李振华解释道,当模拟地面施工导致管廊侧壁应变超标,报警信号瞬间直达指挥中心。
一旁的工业监测区,制造业企业的皮带运输机模型正在运转:当传感器捕捉到托辊异常振动,系统秒级触发停机指令,避免产品经济损失。目前,该款光纤传感产品已在广西华昇铝业企业的车间内试运行,为该企业设备提供“全身体检”。
“发展光纤传感,不是追风口,而是解痛点。”李振华表示,新一代8D传感器正在研发中,这款设备基于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可同步采集加速度、角速度等八维数据,为建筑、化工、工业监测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注入篮球比分直播新动能。
产品研发-试验-落地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和资金资源的支持。从去年到今年,在鄞创科技孵化园的牵线搭桥下,宁波银行和工行宁波科技支行向声目智巡发放两笔科技贷款,缓解了资金难题。“从办公场地到融资对接,孵化园全程护航。”李振华表示,这笔资金加速了8D传感器的研发进度,更助力企业完成3个省域交通监测场景验证。如今声目智巡手握多项核心专利,研发团队占比超70%,在国内光纤传感交通应用领域已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记者手记】
在交流中,李振华博士还与我们分享他自己的体会:“国内有许多高速公路、国道的路段地广人稀,带着对生命的负责,我们必须持续钻研光纤传感技术在高速公路的落地应用,在广袤公路上守护每辆车的通行安全。”
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一根根细若发丝的光纤成为道路安全监测的“神经末梢”。对于声目智巡来说,战略、人才、技术、市场缺一不可。如今,这家只有13人的“精兵企业”正围绕光纤传感领域开启双线战略:深耕高速公路交通领域的监测标准化方向,并同步进军工业预测性维护市场。随着河北高速、宁波高速等项目推进,十年技术沉淀正悄然编织起安全监测的新网络,逐步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际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