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制造:向“新”而行 炼“智”成金
鄞州制造正以变革诠释“新”与“智”的融合力量。这里,既有冠军企业引领产业迈入创新“无人区”,也有数字引擎驱动传统工厂焕新重生;既有“雨林式”创新生态滋养科技型企业拔节生长,更有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发展“强磁场”。从攻坚“卡脖子”技术到驰骋新赛道,从培育单项冠军到构建未来产业集群,鄞州正以创新为魂、智造为基,不断重塑制造底色、提升发展成色。
●冠军领航
锻造硬核实力的“尖兵”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澎湃时刻,也是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光时刻。音王电声为阅兵仪式专项研制了由数千台高保真定压防水同轴音箱构建的观礼台扩声系统,并在数日内高质量完成3500只定制音箱的生产与交付任务,彰显了鄞州制造“单项冠军”的实力。
音王电声的突破并非偶然。多年来,音王电声深耕调音技术,拥有数字调音台这一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像音王电声这样依靠专注研发、坚持创新赢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鄞州不断涌现。鄞州制造产业基础雄厚,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它们以技术为刃、品质为基,不仅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更推动区域制造业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扎根鄞州20多年,高发汽车专业从事汽车操纵控制产品的研发制造。企业坚持将年营收的4.5%以上投入研发,近三年研发费用累计达1.8亿元,先后攻克多项前沿关键技术,生产的汽车电子换挡系统成为第七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眼下,位于潘火街道的高发汽车研发大楼正在马不停蹄建设,投用后,将不断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
冠军企业,不仅在于技术深耕,更在于前瞻布局,韵升股份便是典型代表。企业持续改进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成为行业“领头羊”。如今,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依托技术优势竞逐全球制造业新赛道。
企业梯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鄞州始终紧扣企业主体培育,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雄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制造业从“小而美”迈向“大优强”,源源不断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目前,鄞州拥有省级雄鹰企业5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其中不乏奥克斯这样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大块头”。奥克斯业务覆盖家电、电力设备等多个领域,旗下电气板块刚刚登陆港交所。企业开展全球化战略布局,在海外建设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并通过智慧工厂建设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奥克斯智能制造科技园项目正全速推进,未来将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
从技术攻坚到冠军引领,鄞州制造正以创新动能塑造新格局。在浙江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名单揭晓,鄞州榜上有名,彰显了区域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与创新生态。在这片制造热土上,冠军企业群体仍在不断扩容、提质,持续擦亮鄞州制造的金字招牌。
●数字赋能
激活制造攀高的“引擎”
数字浪潮奔涌,鄞州制造拥抱新技术,释放新活力。以博威合金为例,企业不仅在数字工厂建设上成效显著,更打造了先进的数字研发平台,大幅提升研发效率,成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成果已应用于航天等高精尖领域,这彰显了鄞州强劲的“智造”实力与发展韧性。
不久前,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试点首批名单公布,鄞州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试点顺利入选,成为全省五大试点之一,也是全市唯一。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鄞州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如今借力数字经济发展优势,鄞州持续推进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完成覆盖汽车零部件设计、生产、质检全流程的20多个场景矩阵。
一批标杆企业已在实践中走出提质增效的清晰路径:威晟汽车建成行业首条用于生产底盘电机等产品的智能产线,以更少人力实现产品更高精度、更低废品率,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博格华纳等企业构建全要素数据感知体系,实时集成供应链、生产运营、物流、终端销售等多维数据,消除业务数据“孤岛”;圣龙集团、精华电子等在生产线上部署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系统,实现高精度的零部件尺寸与缺陷检测……
企业层面的积极变革,离不开区域数字产业生态的有力支撑。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企业在鄞州加速集聚,为制造业“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树优科技致力于工业软件国产化,从零起步,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出智能仿真优化云平台UniXDE,并持续迭代升级,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锻造中国制造的“数字大脑”;一木智能依托视觉检测、视觉抓取两大优势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数字化改造服务,目前已成功开拓西南地区市场,服务上百个应用场景。
在刚刚落幕的智博会上,27家鄞企集中亮相线下展馆,展现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多元成果。圆芯电子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指腹传感器,单指分布近百个感应点位,可实时捕捉压力数据与分布,兼具柔性与灵活特性,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工业控制与医疗设备领域。
从传统工厂的智能化蜕变到数字产业的蓬勃集聚,这背后是鄞州政企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的战略定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优势的深远布局。未来,鄞州制造还将以扎实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新梯队
培育生机勃勃的“雨林”
研发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近年来,鄞州区域创新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5年蝉联宁波市创新指数榜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2023年度R&D经费占GDP比重达3.17%,较“十四五”初期提高0.89个百分点,科技人才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双双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引领态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直接关乎区域产业竞争力。走进聚华光学展厅,企业自主研发的3D激光智能传感器正对汽车零部件样品进行扫描,屏幕上实时生成三维模型,零部件的每一处细微公差都被精准捕捉,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汽车零部件的误差控制要求极高,传统人工抽检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失误。”聚华光学董事长李翔玮介绍,针对行业内微型元件检测难的痛点,企业大举投入,经过11年的研发,通过智能传感器与机器视觉软件的融合技术攻坚,实现从“肉眼判断”到“微米级精度”的跨越。
聚华光学是鄞州创新梯队“雨林式”培育的生动缩影。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鄞州制造向鄞州智造转型的中坚力量。这背后是企业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瞄准行业瓶颈开展攻关的坚定决心,更是鄞州全区聚力新质生产力、追求更高效益的集中体现。
要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离不开产业沃土。鄞州积极构建“行业头部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研发体系,打通“产、学、研、用”关键环节,推动研发机构提质增量。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14家,平台能级持续提升,为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主体规模与质量的双重突破,进一步夯实了鄞州制造的创新根基。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增至1340家,预计今年突破14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000家,两项数量均稳居全市首位。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释放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鄞州通过开展“鄞企高校行”“技术转移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积极搭建对接桥梁,推动奥克斯、圣龙集团等龙头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材料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去年,全区技术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同时,全区累计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研发计划134项,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在鄞州率先突破,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不竭“智”动力。
●生态聚力
打造制胜未来的“磁场”
优良的创新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土壤,更是制造业迈向新高地的核心支撑。近年来,鄞州通过系统构建全周期孵化体系、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赛道、优化人才服务生态等举措,持续汇聚创新资源,托举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成长有梯队,孵化培育有体系,是鄞州创新生态的鲜明底色。作为全国首个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政策的城区,鄞州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目前已建成双创平台5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孵化总面积超7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1500家,培育出超千万元产值企业120家、超亿元企业16家,融资总额突破1.1亿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从几人初创团队到成为年营收5亿元的行业新锐,我们在鄞州实现了‘三级跳’。”宝略科技负责人感慨道。2017年,企业通过创客大赛入驻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在政策、场地、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支持下迅速成长。
这并非个例。10年来,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通过“走出去”招商、“引进来”培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千家,年产值超30亿元,成功培育聚华光学、酶赛生物等一批明星企业,并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7家、归国人才178名。本月还新引进了10家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新兴企业落户,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秀摇篮”。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贷款难”问题,鄞州早在2012年就率先探索“风险池基金”贷款模式,并于次年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截至目前,该基金累计为1391家企业提供贷款近50亿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近300亿元。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鄞州推出“五优五遇”人才服务礼包,通过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发放购房补贴、升级“智鄞未来”云平台等举措,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服务环境,推动5.6万名人才申领“人才码”,10.4万人次享受专属服务,真正以暖心环境留住“最强大脑”。
布局未来,才能赢得未来。鄞州发布链长制工作方案,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八大未来(新兴)赛道;通过技术创新挑战赛构建区、市、省三级联动攻关机制,该机制于今年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项试点,为提升区域创新实力加码。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新发展格局下,鄞州正全方位打造制造业制胜未来的“强磁场”,持续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鄞州制造在高质量发展中淬炼成金、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