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火街道以“区块联建”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紫城路共创片区的“非遗楼下见”。
潘火街道举办“六创共富‘职’引未来”特色就业市集。
幸福号角聚场“流动课堂”的非洲鼓教学。
合悦YI家服务车。
城市迭代进程中,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始终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参差、治理边界固化等“碎片化”难题。潘火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治理壁垒,让11.8万名常住人口的治理需求得到精准回应?
潘火街道立足治理实际,创新推行“区块联建”模式,通过四大实践路径推动资源重组、服务重塑、机制重构,为破解社区治理“孤岛效应”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方案,让治理成效切实转化为居民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片区抱团破难题
从“各自为战”迈向?“抱团发展”的治理升级
“以前社区想办场非遗活动,连专业老师都找不到;现在加入幸福号角片区,‘种子志愿者’直接带着课程上门,居民参与热情高得超出预期。”星苑社区工作者的感慨,道出了潘火街道社区治理者的共同心声。
在推行“区块联建”模式前,各社区普遍存在“资源孤岛”:有的有资源缺场景,有的有活动缺场地,基层治理难以形成合力。
潘火街道突破传统行政边界限制,根据资源禀赋将辖区社区划分为创富联盟、幸福号角、合悦YI家、紫城路共创四大片区,让“物理相邻”真正转化为“治理相亲”。
创富联盟片区汇聚6个社区,以“六大共富”为抓手,全面推进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暖暖的就业”项目、零工市场及多场招聘,累计提供灵活岗位600余个,服务超2000人次,成功帮助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实现就业。联动500余家企业释放近500个高质量岗位,服务30余家创业主体及300余名新就业群体。正如海璟园社区党委书记陈龙所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温度是最好的服务。”
幸福号角片区的“种子志愿者”培育体系让文化服务“遍地开花”。片区精选跨社区达人组建讲师团,打磨非遗剪纸、非洲鼓两套标准化课程,以“骨干培训+接力传授”辐射各社区。其中,王家弄社区非洲鼓教学授课的朱明花、闻翠云自2019年结缘非洲鼓以来,组建的鼓队登上市级舞台。作为“种子志愿者”,她们还教会“忘不了家园”的老人敲鼓,组建起“70后”爷爷奶奶鼓队。
合悦YI家片区的“百家宴”则让传统孝道文化焕发新生。今年国际家庭日,由金桥花园、同欣、殷家等5个社区组成的联盟,联合蔡氏纤源坊为132位66岁老人送上定制寿礼。工作人员带着炖好的“六十六块肉”,通过阳台窗户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中。“3个女儿在外地,没想到社区‘女儿’更贴心!”居民王美珍老人接过竹篮时热泪盈眶。
紫城路共创片区则让“隐藏资源”变成“共享财富”。香园、金谷、尚诚、紫郡4个社区组建共创联盟,挖掘出53名社区达人,整合9处特色场地,通过“错峰预约”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四社区联合成立“紫城守护者联盟”,整合反诈、调解、应急、巡逻四支专业队伍,通过“平安邻里嘉年华”等主题活动,以脱口秀、授旗仪式、游园挑战等形式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片区内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50%,实现了“人人懂安全、处处有安全”的治理实效。
这场重构的背后,是一套“需求—资源—项目”精准匹配机制。“片区智慧大脑”平台清晰标注资源与需求,让资源像快递一样可查可约;每月的“片区议事会”让社区支部书记从“旁观者”变为“当家人”;差异化考核则引导各片区在特色赛道上发力。“以前是各干各的,现在是抱团发展,治理效能至少提升了50%。”香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俞敏坦言。
机制创新提效能
实现“被动响应”到
“主动服务”的治理转变
在基层治理中,如何让社区工作从“等待指令”变为“主动作为”,从“按部就班”转向“创新突破”?潘火街道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的双轮驱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今年初全面推行的“党建联盟+轮值主席”机制,成为协同治理的“核心引擎”。四大片区每月由各社区支部书记轮流担任“议事长”,不再被动等待上级部署,而是主动梳理片区需求、整合辖区资源。为让协同更精准,街道同步上线“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数字化平台,社区、企业、居民可随时上传需求与资源,平台通过智能匹配生成项目清单,实现资源对接从“盲目寻找”到“精准对接”的跨越。
紫城路共创片区的“紫城路共创”小程序,是数字赋能的生动实践。居民打开小程序就能提交需求、报名参加活动,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精准策划服务。截至目前,小程序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自从开启社区组团模式,大家取长补短,以少量精力和资金成本,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效。”紫郡社区支部书记郑辉说道。
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在创富联盟片区体现得尤为明显。针对残障人士、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片区通过智能匹配系统,由社区干部主动对接企业开发定制岗位。38岁的残障人士张先生因行动不便长期待业,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通过平台匹配到辖区一家电子企业,不仅为其争取到坐班岗,还协调企业改造了无障碍通道。“以前找工作要跑大老远,现在下楼就能上班,每月还有4000多元收入,心里特别踏实。”张先生对社区服务赞不绝口。
主动协同的成效,更体现在跨社区事务的高效解决上。“自从开启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大家取长补短,以少量精力和资金成本,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效。”一名轮值书记这样描述变化。
从“被动接诉”到“主动发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潘火街道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基层治理赋予社区篮球比分直播自主权,当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基层治理就会迸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服务场景深融合
完成“人找服务”到
“服务找人”的治理升级
“阿姨,您上次说的智能手机如何查电子医保,今天我带您实操一遍。”在合悦YI家片区的“流动服务车”上,志愿者正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这辆印着“合悦YI家”标识的“移动邻里中心”,每周定时穿梭于5个社区,不仅提供血压测量、理发理疗等基础服务,还根据居民需求定制特色课程,月均服务超300人次。
潘火街道摒弃传统“固定站点”服务模式,将服务嵌入居民生活的各个场景,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质变。
创富联盟片区打造的“一刻钟就业服务圈”,让岗位推荐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小区门口的公示栏、社区咖啡店的海报架,甚至菜市场入口处,都能看到最新的零工信息和招聘公告。片区还定期在社区广场举办“微型招聘会”,邀请周边企业现场招聘,目前已服务超2000人次。
紫城路共创片区的“非遗楼下见”,让非遗以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形态零距离融入居民生活。这个共创的文化共享圈,不仅让金银彩绣、虎头鞋等非遗项目“下楼”融入居民日常,更让文化传承课堂润物无声地浸润生活。在这里,“尚诚jellycat”“宁波特产”“坚强打工人”等系列作品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
幸福号角片区的“种子课堂进架空层”活动,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片区将非遗剪纸、手工编织等课程搬进小区架空层,居民散步时就能随时参与。在星苑社区的架空层里,每周三下午都挤满了学习剪纸的居民,讲师王秀英手把手教学,不少老人还带着孙辈一起参加。
从固定服务站点的被动等待,到融入生活场景的“主动送达”,潘火街道的实践证明:最好的服务,是让居民在不知不觉中享受服务;最好的治理,是让温暖在生活细节中自然流淌。
治理品牌广孵化
实现“社区盆景”到
“片区风景”的治理跨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基层治理中,单个社区的创新实践往往像“盆景”一样亮眼却难以复制。潘火街道构建“发现—培育—推广”的品牌孵化体系,让好经验长成好品牌,让好做法变成好范式,最终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价值跃迁。如今,四大片区已培育出多个特色治理品牌,成为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合悦YI家片区的“幸福加油包”,装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份份责任与牵挂。金桥花园社区的“助老”暖人心、殷家社区的“助童”护成长、潘火桥社区的“助残”传力量、同欣社区的“助困”解难题、东莺社区的“助能”赋新生,这“五助”服务如纽带般把精准的关爱送到邻里身边。这份“幸福加油包”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满载着“想为邻里多做一点事”的真诚,是生活圈的共识,也是“我们这片”广泛归属感的生动体现。
幸福号角片区的“种子志愿者”品牌,实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倍增效应。片区建立“选拔—培训—孵化—输出”的全链条培育体系,38名核心讲师不仅在本片区开展服务,还主动与其他社区结对。在星苑社区,讲师王强的园艺课程让共享花园焕发生机,居民自发组成“园丁队”,负责花园日常养护。“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骨干,让服务能力实现自我造血。”王家弄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敏说。
紫城路共创片区的“路上小伙伴”研学品牌,让一条寻常道路变成了“没有围墙的学校”。片区整合紫城路沿线的中东欧场馆、农科基地等资源,设计出“文化探秘”“职业体验”等系列研学课程。今年暑假,“中东欧文化寻宝”活动吸引了300余名青少年参与,孩子们在场馆里听故事、做手工,沉浸式感受异域文化。据统计,该品牌年参与青少年超2000人次。
创富联盟片区的“暖暖的就业”品牌,则用温度点燃了困难群体的希望。品牌构建“培训+岗位+关怀”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服务方案: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技能培训,为退役军人对接优先就业岗位,为失业人员开展创业指导。截至目前,该品牌已帮助386人实现就业,其中5名残疾人士、20余名退役军人成功找到工作。
从紫城路的热闹活动到创富联盟的就业帮扶,从合悦YI家的温情服务到幸福号角的文化传播,潘火街道的“区块联建”模式打破的是行政边界的壁垒,凝聚的是协同共治的合力,传递的是为民服务的温度。四大片区协同发力,治理品牌遍地开花,11.8万名居民在联建共治中共享幸福成果。如今,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潘火街道正以持续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更加精彩的幸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