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分直播

“四重密码”让咸祥渔棉会跨越三百年传承焕新颜

发布日期: 2025-10-24 09: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2025渔棉会文艺节目排练预演。

在渔棉会跑马灯排练中,咸祥孩童接力传承这项传统非遗。

文化特派员团队指导各村文艺节目提升。

咸祥八月半风情长卷首发展览。

海风裹挟着渔鼓的韵律掠过咸祥镇文化广场,彩烟划破金秋晨空的刹那,23支特色队伍组成的巡游长龙隆重启程。10月6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咸祥八月半渔棉会时隔7年盛大回归。这场跨越300年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背后,隐藏着咸祥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四重密码”。

核心密码

渔棉会饱含?咸祥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月半渔棉会的重头戏,是来自咸祥各村的巡游,既有省级非遗技艺的彩船,也有文艺队伍载歌载舞的展演,成为群众“感念先贤、礼赞丰收”的最好体现。10月6日清晨7时许,一场绵延2公里的巡游随着裴字大旗的飘扬拉开了帷幕。打头阵的巡游队伍中,唐代浙东观察使裴肃、清代鄞县县令杨懿的塑像由威武仪仗护送,“平乱安民”“筑塘开河”的先贤故事在晨光中重现。

本届渔棉会最吸睛的,当属首次亮相的十里红妆方阵。新郎身着大红官袍骑乘高马,新娘端坐雕龙画凤的八抬大轿,侍女手持绣花粉伞随行,宁波传统婚俗的喜庆与庄重,引得沿街群众纷纷举手机记录,不少老人感慨:“这才是咱老宁波的婚嫁模样。”

球东村的大捕船方阵,用织网舞演绎“耕海牧渔”的日常:渔民装扮的队员手持渔网穿梭跳跃;渔工商推出的“渔商领航”彩车暗藏巧思,模拟渔船航行的动态设计,让观众仿佛置身渔港码头。

行会表演环节好戏连台。开幕式上,渔鼓《好日子》的鼓点敲出滨海丰收的喜悦,大提琴合奏《我的祖国》以壮阔的乐章拉出了咸祥人的家国情怀,嵩江越剧团带来的《梁祝》戏曲联唱,让不少戏迷驻足聆听。咸祥中心学校与成人学校的“老中青组合队”更是“高光焦点”——75岁退休工人陈帅平与中年琴手、少年学员在彩车上同台演奏。此外,各村都有10位左右平均年龄70岁的老者组成民乐小组,二胡与锣鼓的欢快旋律引得观众跟着哼唱。

“以前只知道看热闹,现在才明白每艘彩船、每支队伍都藏着咸祥的故事。”返乡青年小李举着手机追完整个巡游,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热闹场景,更是对家乡文化的全新认知。为保障盛会有序进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鄞州大队大嵩中队的37名民辅警清晨6时全员到岗,在核心区域设置17个封控与巡逻岗位,管控车辆超2000辆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用坚守筑起安全保障线。芦浦村男子舞龙队队员蔡志海满头大汗却眼神炽热:“我们凌晨2点就来彩排,就是要把最好的状态亮给大家。”

这支曾斩获区龙舞大赛双金奖的队伍,与女子腰鼓队默契配合,巨龙翻腾间鼓声震天,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据了解,为让这场非遗盛宴触达篮球比分直播年轻群体,从活动筹备到正式举办,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多名咸祥籍知名摄影师,围绕渔棉会创作短视频、故事片与纪录片。

传承密码

咸祥人对渔棉会的

自发坚守与热爱

渔棉会来自民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更是群众心意的表达,其背后是咸祥群众与渔棉会最深的牵绊,当天82岁的周如水老人看着巡游队伍欣喜不已。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咸祥庙管会负责人,周如水与渔棉会的缘分早已刻进半生岁月。

“煮海为盐、植棉捕鱼”是刻在咸祥人基因里的生存印记,渔棉会则是这份印记最鲜活的载体。周如水至今仍记得祖辈口中的盛会:农历八月十五丰收季,祭祀先贤的庄严仪式与搭台唱戏的欢腾场景交织,笙箫笛琴声穿街过巷,连办4天的热闹能把街巷挤得水泄不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那次渔棉会,我虽没亲眼见,但庙志里写得详细,长辈们更是讲得眉飞色舞。”老人笑着回忆,正是这份对文化的向往,让他在2011年与已故搭档朱锦尧一起,带着10多名热心村民四处奔走,让停办多年的渔棉会重焕生机。

从2011年到2018年,周如水与团队先后承办4届渔棉会,却因客观原因再度暂停。“重建咸祥庙的元老朱锦尧走的时候跟我说,‘这渔棉会不能断,庙管会的担子你得挑起来’。”提及老友,老人眼眶泛红,“这7年,我天天盼着能再办一次,就怕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这代断了根。”为了2025年的重启,周如水从大半年前就忙得脚不沾地:清晨去各村协调队伍,午后蹲在彩船旁琢磨修复细节,傍晚又忙着筹措经费,连家人都成了他的“助手”,天天帮着整理资料。

“没有工资,全靠情怀。”周如水坦言,早在1990年重建咸祥庙时,47岁的他就以泥水匠身份无偿参与;如今庙管会的工作依旧是公益性质,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还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但村民们的支持让他从未想过放弃。筹备期间,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有人主动无偿值守,路过的人看到忙碌场景也会搭把手;曾经“老板捐助多”的局面,如今变成了家家户户主动参与,这份纯粹的热忱,成了周如水坚守的最大底气。

看着巡游队伍里老中青三代同庆的热闹场景,周如水语气坚定:“要让老手艺有人传、老文化有人爱。让大家知道咸祥不只有海鲜,更有深厚文脉;只要这份初心还在,这300年的渔棉根脉,就一定能传下去。”而他和团队精心打磨的《蝶恋梁祝》抬阁,曾斩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如今,这份匠心正通过新一代传承人的实践,在渔棉会的舞台上延续新的故事。

此外,26米长、0.6米宽的八月半风情长卷也是咸祥镇近年来组织创作的巨作。这幅以1945年抗战胜利后咸祥庙会为背景的长卷绘有3650个人物,不仅获得中国美院教授刘国辉题字,还于2021年成为天一阁博物馆代保管业务的第一件藏品,首发展览吸引10多万人次参观。目前复制品悬挂在咸祥庙供常态化观摩,成为公众近距离接触本土文化的窗口。

80年前的渔棉会盛况,通过长卷记载代代流传;80年后,在今年渔棉会前夕,咸祥镇特邀新蓝青学校的十余名同学走进咸祥庙深度体验。通过“古今对话”让篮球比分直播年轻人认识咸祥、了解咸祥,也让文化传承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创新密码

非遗紧随时代

融入生活焕发新光彩

“渔棉会不只是一场热闹活动,更饱含着对先民劳作精神的致敬。它是咸祥民间精神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载体。”咸祥镇宣统委员蒋钰伶的话语,道出了这场盛会的文化内核。在坚守“感念先贤、礼赞丰收”传统的同时,渔棉会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核心载体,彩船的迭代升级是最好的证明。早年用竹纸扎制的彩船易损难存,如今的第四代彩船以实木为骨,雕刻精巧、彩绘明艳,不仅保留了渔棉文化的精髓,更具备了长期展示的价值。“我们在材质上创新,但每艘彩船的设计都离不开‘渔’与‘棉’的元素,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根,不能丢。”

在今年的彩船与彩车方阵里,里蔡村打造的手推“鱼车”惊艳全场——长12米、高3米的车身复刻当地标志性蓝点马鲛鱼。

参与设计的咸祥镇文化站原站长蔡继近介绍,里蔡村的马鲛鱼花车虽突破传统彩船形式,却牢牢守住“渔文化”内核,真正把咸祥和里蔡的特色秀了出来。

创新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助力。2025年渔棉会筹备期间,市级文化特派员团队与20余支方阵队伍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从节目编排到细节打磨,逐段抠动作、反复练节奏,足足准备了大半年。以跑马灯项目为例,团队不仅组建起4支不同风格的队伍,还结合现代审美优化动作设计,让传统技艺既保留原汁原味,又符合当代观众的观赏需求。“村民们的热情特别高,有的队伍为了一个细节,能反复排练几十遍。”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市天然舞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妍感慨,这种“专业指导+群众参与”的模式,让非遗传承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咸六村的蓝色腰鼓舞——不同于传统腰鼓的风格,这支舞蹈深度融入东海渔文化,蓝色舞服似海浪翻涌,鼓点节奏模拟渔船破浪的韵律。

回溯十余载,渔棉会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2013年,省文联文艺志愿者带来的广场演出与庙台社戏相映成趣,打破了传统民俗的呈现边界;2015年,专家学者现场指导,让“坐堂会”与传统献爵仪式深度融合,文化韵味愈发浓厚;2016年,八月半渔棉会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跻身浙江非遗“大家庭”;2018年,融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古老民俗注入新时代活力;2023年与2025年,两度获评浙江省“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咸祥的文化名片愈发鲜亮。

发展密码

坚持为群众提供

更优的精神文化与物质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传承亦是发展引擎。八月半渔棉会是对咸祥文化之根的传承与发展,更已然成为团聚咸祥人、广迎八方客的文旅大舞台,为咸祥文旅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万余名群众涌入咸祥镇参与渔棉会,这场文化盛宴早已超越“节庆活动”的范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当天不少周边游客专程赶来,带动餐饮、住宿和海鲜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咸祥镇党委书记蒋昀欣喜地展现了渔棉会的“经济价值”,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文化凝聚力”的回归,“当古老的渔棉会转化为文旅融合的载体,我们看到的是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是乡村发展的新活力。”

巡游路线旁,崭新的民居与文化礼堂相映成趣;咸祥农贸市场里,各类特色海鲜被游客争相购买;民宿老板们忙着接待客人,“中秋假期房间全订满了,很多客人说下次要带家人来体验渔家生活。”更添温情的是王家村的“文化走亲”活动——该村特意邀请温州地区的王姓宗族50余人返乡参与渔棉会,两支队伍成员虽相隔百里,却因几百年前同根于咸祥王家的渊源联结在一起。宗族成员们共同参与巡游、祭拜先贤,在交流中重温家族历史,既加深了亲缘感情,也让咸祥的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仅3万人的咸祥,活态传承着21个非遗项目,还活跃着30余支文艺团队。多年来,这座小镇珍视每种文化资源,逐渐开辟出内容供给丰富的“文化浴场”。越剧小戏《酒埕口里捞铜钿》传扬杨懿治水事迹,斩获多项省级金奖;咸祥渔腔《快乐抲鱼人》由26位八旬老人演绎,不仅获“映山红奖”,篮球比分直播次登上央视舞台。这些文艺精品项目与渔棉会相互呼应,共同构筑起咸祥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未来,咸祥镇有着清晰的规划,蒋昀说:“我们将以此次渔棉会为新起点,持续擦亮这张‘金名片’。一方面,深化与文化特派员、专家团队的合作,让非遗传承更专业、更系统;另一方面,推动渔棉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篮球比分直播村民。”

当夕阳为海岸线镀上金边,渔棉会上各支队伍展演的地面标记仍清晰可见。在咸祥,这朵在新时代绽放的“非遗之花”,正引领着滨海小镇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