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名人故里·红色记忆”幸福河湖水文化研学线

水润万物,生生不息。从河姆渡到它山堰,从小溪流到三江口,港城宁波以其独特的水利文明而著称。为进一步加强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弘扬,不断丰富水文化载体的种类、样式、风格,推动水文化繁荣发展,日前,宁波市发布了第二批幸福河湖水文化研学精品线路,加快培育以江河为纽带的水文化品牌,增强宁波水文化引领力。
鄞州坐拥四明山麓与东海之滨的过渡带,山水格局独特,人文底蕴深厚。从古朴村落的炊烟袅袅,到名人故里的书香墨韵;从水利工程的磅礴壮阔,到红色遗址的精神洗礼,这条研学线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红色教育与现代水利智慧紧密融合,展现鄞州“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独特魅力。
“名人故里·红色记忆”研学线以梅溪流域为纽带,串联起自然村落、人文地标、水利工程与红色据点,通过探访古村肌理、聆听名人故事、见证水利奇迹、重温革命历史,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鄞州的山水密码与精神传承。
第一站:童夏家村
童夏家村坐落在梅溪上游,四明山余脉环绕,是一座隐匿于山水间的千年古村。村内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百年古树郁郁葱葱,展现着浙东传统村落的典型风貌。村落依托梅溪水资源,形成了“枕山面水、逐水而居”的格局,至今仍延续着捕鱼、浣纱等传统水民俗。近年来,村里通过活化利用古民居,打造了民俗文化馆、非遗工作室,成为展示浙东乡村水文化与民俗风情的活态博物馆。
第二站:童村名人故里
童村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故乡,村内留存有童氏宗祠、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故居内陈列着名人的手稿、著作及生活器物,生动展现了其“严谨治学、报国为民”的生平事迹。童村依托名人文化,打造了“名人讲堂”,定期开展科普教育与励志讲座,让青少年在追寻名人足迹中,感悟“勤学笃行、心系家国”的精神力量。村落周边的水系与农田,还保留着近代农耕水利的遗迹,见证着名人故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三站:梅溪水库(堇山湖)
梅溪水库建成于 1997 年,又名堇山湖,是鄞州区重要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水库集雨面积达 40.01 平方公里,总库容 2882 万立方米,承担着下游4.3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及周边城镇的防洪安全职责。水库大坝气势恢宏,库区水域辽阔,与周边青山相映成趣,形成了“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的生态景观。近年来,水库周边建成了水利科普长廊、观景平台,通过图文、模型等方式展示水库建设历程与水利原理,成为青少年了解现代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
第四站:沙村红色文化群
沙村是浙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拥有中共宁波地委旧址、沙文求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群。这里曾是土地革命时期宁波党组织活动的核心区域,涌现出沙文求、沙文汉等一批革命先烈。红色文化群内设有纪念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再现了浙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研学活动中,青少年可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感悟“不畏牺牲、忠诚为民”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第五站:梅溪下游生态堰坝群
梅溪下游生态堰坝群由多座错落有致的堰坝组成,是近年来鄞州区实施 幸福河湖建设的成果。堰坝采用生态友好型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堰坝的防洪排涝、调节水位功能,又通过营造深潭、浅滩、湿地等多样化水域形态,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成为鱼类洄游、鸟类栖息的乐园。堰坝周边配套建设了滨水步道、科普标识,青少年可在此观察水生生物、了解生态水利知识,感受现代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智慧。
在梅溪水库与沙村红色文化群之间,开设一场“山水与红色”主题研学课。通过对比分析水利工程对民生的滋养、革命精神对民族的激励,引导青少年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自然保护与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树立“守护家园、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