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优科技:国产工业软件的“逆袭”
走进树优(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办公室,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00后算法工程师卢程浩正专注地分析汽车模型风阻数据,宁波大学力学博士在一旁驻点攻关……年轻的科研团队正用一串串代码、一个个模型编织着国产工业软件的未来。
“看看这个项目,你就明白工业软件的作用了。”树优科技副总经理李玥把记者带到屏幕前,由125个零部件构成的车架模型在三维空间流畅旋转,算法工程师展示如何进行汽车白车身结构多学科仿真和轻量化优化:面对8个学科交叉、107个变量、268个优化指标的复杂系统,传统研发方式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大量计算,由工程师画出图纸后制造原型机,进行测试,再修改优化。
而借助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打造出接近实际场景的虚拟环境,在其中进行测试和迭代打磨之后再生产样品、进行修改,不仅设计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5至10倍,还多探索了近3000个方案,最终实现白车身减重5%,为车企每年省了千万元成本。
让复杂工程“化繁为简”的案例每天都在树优科技上演,一组组数据佐证着:工业软件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大脑”。从航空发动机的优化测算,到船舶、汽车的智能设计,工业软件是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设计必不可少的支撑性技术工具,而此前,这一直由欧美工业软件巨头垄断。
在树优科技初创期,董事长赖宇阳面对疫情、技术壁垒等困难,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出智能仿真优化云平台UniXDE,通过架构创新、算法创新和应用创新,树优科技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我们不仅要做国产替代,还要打造更适配中国制造业的智慧解决方案。”赖宇阳说。
会议室里,研发团队正在复盘近期项目。大屏幕上,蓝色船舶模型颇具视觉冲击力,李玥告诉记者,在船舶抗台风优化设计中,与国外软件相比,UniXDE平台的设计周期缩短47%,临界风速提升28%。“实战”中的亮眼数据,映衬着满墙专利证书,这也是中国工业软件的成绩单。
凭借研发实力与应用经验,树优科技经过激烈竞争,与全球最大的汽车底盘零部件供应商中信戴卡合作,共同打造汽车零部件数智化研发全流程仿真平台,使汽车轮毂设计的平均版次从5次压缩到2次,产品优化效率提升50%,节省了近万小时的仿真人工成本。
“该平台优化的轮毂产品已成功配套华为赛力斯、小米SU7、比亚迪王朝等系列车型。”赖宇阳介绍。这一创新成果获得11项专利授权,获评浙江省首版次软件产品,还入选浙江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典型案例。记者看到中信戴卡向树优科技发来的感谢信,写着“继续深化合作,共创辉煌”,字里行间传递着携手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的信心。
勇闯创新“深水区”,人才是核心动力。树优科技构建了北京、宁波两地联动的研发体系,汇聚了十多位教授的专家团队,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不断完善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
被政策导向、产业基础吸引而来,树优科技在鄞州茁壮成长。“这里优越的营商环境和精准的政策扶持,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搞研发。”赖宇阳说。目前,树优科技的服务版图已覆盖汽车、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持续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研发加速器”,提升产品性能、降低制造成本。
时值正午,奔波一上午的技术总监方立桥和项目带头人龚益坚博士赶回企业。方立桥告诉记者,树优科技在宁波地区不仅服务于吉利等企业,面对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正积极开发工业软件公有云平台,让中小企业能以更低成本享受数字化服务,推动制造业向数智化迈进。
国产工业软件的“逆袭”还远未结束。赖宇阳认为,随着数智化浪潮到来,AI为工业软件发展带来新活力。“AI应当成为工程师提高研发效率和设计品质的智慧助手,促进创新,赋能制造业全生命周期。”
记者手记:
树优科技以创新为犁,在数字田野深耕细作,企业的成长历程,正是我国自研工业软件破局的生动写照。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既为工业软件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也对自主可控提出了迫切需求。从受制于人到齐头并进,以树优科技为代表的创新企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立足本土制造需求,正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道路上加速奔跑,昔日的“软肋”慢慢成为今日制造业的“硬核”支撑。鄞州坚实的产业沃土,是工业软件发展得天独厚的“试炼场”,期待未来,算法代码与产线数据的共舞,能勾勒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