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相关布局图和项目清单,由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另行公布。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依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篮球比分直播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聚焦3个“1小时左右交通圈”目标,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综合交通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初步实现“总体适应”基础上逐步转向“先行引领”,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综合交通投资大幅增长。5年累计达1.4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是“十二五”时期的2.2倍,有效发挥稳投资、稳增长主力军作用。 ———综合交通网络实现里程碑式发展。实现高铁陆域市市通、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内河航道所有设区市通江达海。 ———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高速公路路网流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6.6亿辆、1.23万亿吨公里,5年分别增长44.7%和24.9%;快递业务量超全国五分之一,成为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试点省;宁波舟山港初步迈入世界一流强港行列,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年居全球前三;浙江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三大千万级机场的省份;全面推进“四港”联动,海铁联运、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双双突破百万标箱。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15.8%降至14.3%。 ———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初步实现掌上办公、掌上办事,完成阶段性交通行业机构改革任务。 ———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城市治堵、绿色出行、平安交通建设,率先组建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加快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圆满完成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任务,先行引领地位进一步凸显。 同时,也存在跨区域外连通道不足、综合枢纽能级不高、绿色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各种运输方式仍未实现无缝衔接、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安全应急水平还需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和清廉交通建设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着力解决。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服务大局、先行引领,综合集成、一体融合,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提质增效,人民满意、安全普惠,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统筹综合交通各要素融合发展,全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先行官,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重要窗口”提供坚实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畅外联、经济高效、泛在先进、安全绿色、整体智治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2万亿元综合交通投资,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左右交通圈”,实现5个先行引领,打造10大标志性成果,争创交通运输现代化先行省。 ———基础设施先行引领。新增综合交通网总规模约1万公里,基本建成“六纵六横”综合运输通道,形成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轨道上的浙江”建设,实现市市通高铁。加密完善四大都市区快速交通环线,加快提高10万人口以上城镇高速公路通达率和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覆盖率,基本建成Y形内河千吨级主通道,基本实现全省航空服务全覆盖。 ———现代物流先行引领。宁波舟山港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强港,千万标箱级集装箱港区达到3个,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核心港口。建成亿人次级国际化空港门户,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大幅提升,连接国际能力持续增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多式联运集装箱量、快递业务量持续提升。货运一单制服务体系落地见效,城乡物流节点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明显下降,成为物流成本最低、运行效率最高省份之一。 ———出行服务先行引领。设区市中心城区快速通达路网和机场、高铁站等重要枢纽,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持续缩短,城市中心至各城区基本实现1小时左右通达,中心城区主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车速提高5%以上,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建成出行即服务体系,实现一票制旅客联程联运。建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省,万里美丽绿道基本贯通,路域环境显著改善,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弱势群体出行更受重视,特殊人群交通出行服务数字鸿沟有效消除,形成人民满意的高品质交通出行系统。 ———高质量发展先行引领。构建浙江智慧交通云平台,提升未来交通科创中心研发能力和影响力,基本建成高水平行业智库。优化运输结构,公转水、公转铁推进取得有效突破,营运车辆、船舶单位周转量碳排放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实现全链条闭环管控,实现半小时救援全覆盖。 ———整体智治先行引领。交通领域整体智治水平在全国交通行业和省内政府部门间双领先。按照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建成数字交通体系和一批标志性应用场景。综合交通统筹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投融资、运输市场化、港口一体化、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综合交通法治体系,打造清廉浙江的标杆。
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基本实现高水平交通运输现代化,形成“六纵六横”综合运输通道和以杭州、宁波(舟山)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与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枢纽体系。全面形成高品质的3个“1小时左右交通圈”和2个“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周边国家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1小时、省内2小时、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送达),为建设“重要窗口”提供全方位支撑。 二、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一)加快构建“六纵六横”主骨架。 1.强化提升通道能级。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扩容沿海通道、沪浙赣通道,构建畅联国家重大战略空间的主轴线,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群互联;扩容浙皖鄂通道,构建串联区域性重大战略空间的主廊道,强化对长江中游等地区的辐射拓展;提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推进西延工程,支撑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扩容苏浙通道,优化沪嘉湖通道、台金黄通道,建设合金温通道,促进长三角主要城市间互联互通;强化黄衢南通道,基本贯通浙闽粤通道、温衢景通道、温丽吉通道,更好服务浙西南大花园建设。 2.强化通道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通道资源集约利用,推进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协调衔接,集约利用土地、线位、岸线等资源,统筹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过江、跨海、穿越环境敏感区的线位资源和断面空间布局,整合通道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提高通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统筹综合交通九要素建设。 1.全面完善铁路客货运网络。实施铁路建设“345”行动计划,即建设铁路3000公里、完成投资4000亿元、运营里程达到5000公里,铁路县(市)覆盖率达到86%。客运铁路重点构建“五纵五横”主骨架,强化与国家高铁网、长三角轨道交通网衔接,优化沿海、沪昆等通道能力,提升与周边中心城市通达能力,完善省内主干通道。货运铁路构建“四纵四横多连”主骨架,完善大湾区货运双环网,打通港口集疏运主通道,加密进港入园铁路支线和专用线。
2.加快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完成投资4600亿元,新增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640公里。杭州、宁波都市区率先基本建成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轨道交通网,温州、金义都市区初步建成覆盖中心城市与重要城镇、组团的市域铁路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3.优化现代公路网络功能布局。高速公路完成投资约4800亿元,续建770公里,新开工约1900公里,建成1140公里。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完善跨省跨区域重要通道,推进繁忙通道扩容改造,强化对四大都市区、重要港区、山区26县的覆盖,加快形成“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布局。普通国道完成投资约2000亿元,建设约2000公里,建成1600公里以上。重点提升网络化水平,优先实施待贯通路和低等级路建设,挖掘利用现有路网资源,实施瓶颈路段和拥堵路段扩容改建。普通省道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建设约2000公里,建成约1200公里。重点打通待贯通路、提升低等级路,推动瓶颈路段快速化改造。农村公路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新改建约1.3万公里,实施大中修工程约3万公里。推进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和通达自然村公路、双车道公路建设。
4.加快建设畅达的现代水运网。沿海港口完成投资约470亿元,新增吞吐量2亿吨、900万标箱,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重点将宁波舟山港建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核心港口,将温州港、台州港打造成集装箱支线港、区域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将嘉兴港打造成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浙北和钱塘江中上游地区重要出海口,加快形成全省港口一体化、协同化发展格局。内河航运完成投资550亿元,新增千吨级航道400公里,新增吞吐量1000万吨。打造千吨级海河联运网络,提高省际航道通过能力,打通省内骨干航道通航瓶颈,提升内河港口与沿岸城镇、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基本形成以杭嘉湖地区港口为核心,甬绍金衢丽地区港口为基础,功能完善、能力适度、分工合理、竞争有序、辐射全域的内河港口运输体系。
5.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战略枢纽。完成投资约750亿元,新增运输机场2个、通用机场9个。推进运输机场扩能提效,培育杭州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机场区域辐射能力,谋划布局金义机场,培育嘉兴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形成“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联动”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体系。
6.强化能源管网保障能力。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新增油管线约680公里、天然气管线约1890公里。推动前方港口化工码头与后方疏运管道配套衔接,统筹推进区域油品、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形成广覆盖多连通的石油管网和“多级压力、内输外送、五横三纵”的天然气管网格局。
7.建成畅达高效邮政快递网络。新增邮政行业业务收入730亿元、快递业务收入680亿元、快递业务量120亿件。实现全省城市建成区智能快递箱全覆盖、社区配送“社区15分钟”到家全覆盖、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以国内国际寄递服务双提升为重点,着力推进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全国试点建设,加快完善“一湾两带三级四区六核立体化”布局,建设杭州国际航空快递园区、宁波北仑跨境电子商务分拨中心等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12个、快速集散中心11个。 8.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共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打造杭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力争打造宁波(舟山)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台州、丽水六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一批综合枢纽场站,新增综合客运枢纽场站12个、综合货运枢纽场站18个。客运枢纽以高铁站、机场为核心,扩容杭州机场,统筹配置铁路客运资源,打造组团式客运枢纽集群,规划建设温州、金华(义乌)等空公铁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以多式联运为核心,打造空公铁、铁公水、海河、江海等联运枢纽。强化枢纽集疏运网络建设,推动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接入枢纽场站,建设环射结合的高快速路内外交通转换系统,补强货运集疏运专用通道,打造立体开发、功能融合的枢纽综合体。
9.建设诗画韵味的城乡绿道网。建成省级绿道主线和支线特色交通段50条以上,绿道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以上;其中省级绿道6000公里,实现省级绿道交通段主线贯通。完善交通绿道建设标准,加快建设环杭州湾、环南太湖、沿钱塘江、沿瓯江及沿海防护林带的骑行绿道。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等建设,并串联成网。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强慢行绿廊、换乘衔接、休闲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管护。
(三)注重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1.提升交通网络通行效率。补强既有铁路,释放铁路运能,实施局部线路、站房站台等设施改造,优先利用既有线开行城际列车,推进普速铁路单线改复线及双层高集装箱运输改造工程。充分发挥现有路网作用,挖掘高速公路通行潜力,加大互通合理化改造,推动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收费。深化普通国省道提速、提标、提质,加快建设都市区快速路走廊,有序推进普通国省道平交路口立交化改造。实施内河通航关键节点改造。加快改造机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扩建货运设施,提升跑滑系统容量和效率。 2.提高交通服务品质。优化枢纽场站换乘设施,推广标准化服务、智能安检等模式,提高铁路、机场等客运枢纽服务质量。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扩建,解决路网服务区间距过大问题,优化普通公路服务站布局。建立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推进养护工程技术创新,保持公路设施良好技术状况。优化升级联网收费系统,提高电子不停车收费(ETC)通行效率。规范交通标志标线,增强交通设施诱导功能。建设高等级航道沿线锚泊区,实施航道标准化专项养护,建设美丽航道。
三、强化交通对重大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强化一流强港辐射带动作用。基本建成全球重要港航物流中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和特色航运服务基地。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建设,深化与全球航运企业合作,提高国际航线全球连通能力,集装箱航线达到265条,航线覆盖度进入全球前三。拓展集装箱市场,深耕内贸箱源,挖掘进口箱源,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100万标箱,其中内贸集装箱超800万标箱。支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全球最大的油品、铁矿石中转储运交易基地,我国重要的LNG登陆中心和最大的粮食、煤炭等集散加工中心,提升重要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端特色航运服务,做强甬舟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核心区。高质量打造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版,实现拖轮、引航一体化服务,探索推动海事、海关一体化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2.打造辐射全球空港枢纽。加快构建与杭州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国际航线网络,提升宁波、温州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至“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地区)的通达能力。推进国际货站能力建设,推广异地货站集货模式,培育航空总部、智慧物流及关联产业,构建全球72小时航空货运骨干网。积极拓展至东南亚的国际货运业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联系,加快拓展国际全货机通航点18个以上,力争全省国际航空货运通航点达到130个以上,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要素聚集、供需匹配、畅通高效的国际航空货运发展体系。 3.建设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通道。建设义乌国际铁路枢纽港,推动义乌苏溪与金华华东联运枢纽港建设,积极争取义乌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积极布局义乌—迪拜等海外直通仓,培育发展义新欧班列支线,拓展国际班列定制化精品化运行等服务,推动义乌国际陆港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目的港。 (二)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1.着力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优化浙沪陆路和海上双通道布局,强化杭州、宁波都市区与上海协调联动,省际接口新增1个,总数达到7个(铁路3个、高速公路4个)。完善浙苏环太湖通道,强化杭州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联系,省际接口新增2个,总数达到8个(铁路3个、高速公路5个)。强化浙皖通道布局衔接,促进浙西与合肥都市圈及皖南地区的连通,省际接口新增3个,总数达到9个(铁路3个、高速公路6个)。浙赣、浙闽接口总数分别达到5个、8个。 2.协同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推动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联动发展,推动洋山合作开发。推动空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培育杭州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提升宁波、温州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嘉兴航空多式联运中心建设。 3.共同推进运输服务管理一体化。加快推进长三角毗邻地区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完成改造10条以上,总数达到30条,推动“一卡(码)通”。深入推进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联动推进超限治理、污染防治等工作。 4.协同推动示范区综合交通建设。打造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重要节点,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枢纽能级,推进嘉善站、嘉善南站枢纽扩容等项目,规划研究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加强与上海虹桥国际航空枢纽对接。推动跨省连通道路建设,完善示范区路网结构。进一步整合提升区域智慧交通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协同推动长三角“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综合交通建设。 (三)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1.提升船舶港口水污染防治能力。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运输船舶,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应用北斗系统、智能流量监测装置对船舶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实现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联单电子化,实现船舶水污染物闭环管理。 2.加强与长江沿线城市互联互通。加快连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省际干线通道建设。提升江海联运服务能力,加强江海联运信息服务,扩大与长江沿线城市物流数据共享范围,实现长江经济带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全面覆盖应用。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研发和联运船队建设,培育江海联运规模化企业。 (四)高水平支撑“四大建设”。 1.围绕大湾区建设。加快构筑沿海、环湾、跨湾、环湖重大综合交通走廊,全面打通湾区内部和对外的断头路、瓶颈路,加快推进环杭州湾高铁、高速公路双回路建设,强化沿海、环湾、跨湾、环湖联系,支撑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发展。 2.围绕大都市区建设。发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枢纽场站布局,优化城区交通组织,发展未来智能交通。实施一批区域性高铁、城际铁路、都市区城市轨道项目,积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3.围绕大通道建设。构建开放通道,突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及西延工程,形成以干线铁路和干线公路为主体、连通浙东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交通主轴。构建湾区通道,推进湾区智慧化交通建设,完善沿海综合运输通道,重点实施沿海高铁。构建美丽通道,完善浙西南交通网络,提升衢州、丽水快速接轨杭州的能力,支撑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发展。 4.围绕大花园建设。构建全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升级版,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样板。以普通国省道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沿海、沿江、沿湖、沿山美丽交通走廊,实现全域美丽交通。完善现代通景交通体系,实现4A级以上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精品村、旅游风情小镇通达等级公路,提升交通旅游配套服务功能。 (五)夯实基础助推共同富裕。 1.加快提升山区26县交通发展水平。聚焦山区26县和革命老区,补齐交通短板、改善区位条件、强化内生动力。畅通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拓展公路网服务深度和广度,提高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和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推动衢州、丽水等地航运开发,扩大内河港口辐射范围。加快丽水机场新建、衢州机场迁建项目,布局一批通用航空机场,提高航空服务覆盖率。 2.促进浙西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聚焦温州、衢州、丽水等浙西南山区,重点打造衢州四省边际交通枢纽,构建联动江西、安徽、福建三大综合交通廊道,强化省际边界地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浙西南紧密融合及与周边省份高效联动,推动浙闽边区域交通一体化,强化浙南地区与海西交通互联互通。加快衢丽交通一体化发展。 3.推动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服务乡村振兴,聚焦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全面完善城乡客运网点,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实现平原地区全域公交化,山区、海岛和库区公交化比例达到80%,创新区域经营、预约响应等服务模式,探索发展镇村公交,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5A级县(市)比例达到95%。完善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建制村物流(快递)服务全覆盖,创新农产品物流经营模式,深化产销运合作。统筹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探索区域共同配送、客运班车带货等模式。 (六)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突出全领域和全方位,高质量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和省级试点培育,积极探索创建示范县(市、区)。发挥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构建省市县联动、政企社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试点项目负责人制,健全督导评估体系,强化试点推广应用。力争到2025年,在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数字化改革、“四港”联动等方面形成一批引领经验,在拥堵治理、绿色出行、平安交通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亮点,努力当好交通强国建设试验田。
四、打造促进双循环的现代运输服务体系 (一)优化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1.打造大湾区物流创新高地。聚焦航运物流创新,统筹大湾区港口资源,发展国际海事、贸易交易等高端服务,打造高能级航运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聚焦航空货运创新,探索并支持低空智能物流产业,加快构建大湾区航空货运体系,培育基地航空公司,发展万亿规模临空经济。聚焦场景应用创新,加快智慧化、共享化物流新技术新模式的前瞻布局,推动无人配送、地下管道物流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加强物流园区与产业平台协同联动。 2.构建义甬舟双向开放物流主轴。优化空间格局,构筑“两核一带两辐射”和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境总体布局,构建义甬舟双向开放物流通道。深化西向辐射,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推进与长江以南内陆地区的开放融合。发挥枢纽作用,整合宁波舟山港、浙中公铁联运港、义乌陆港等物流枢纽,提升金华(义乌)枢纽辐射带动和衢州内陆开放桥头堡功能,打造服务重大战略新引擎。 3.构筑国内国际三大物流循环圈。打造长三角物流循环圈,重点建设沪杭甬现代湾区主通道,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构建高效循环、一体联动的区域物流循环体系。打造国内物流循环圈,重点畅通国家沿海大通道,打通合温山海联动大通道,形成连通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及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的开放走廊。打造国际物流循环圈,以浙江自贸区扩区为契机,统筹义新欧班列、海运、航空货运发展,推动国际物流全球化布局,加快融入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园区、区域多式联运基地等为节点的多层次物流枢纽基地布局。 (二)深化“四港”高效联动发展。 1.夯实“四港”联动基础。做大做强运营商联盟,吸引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加盟,探索解决多式联运突出问题和共性难题。推动联盟成员加强与省外、境外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打造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服务组织体系。以建设数字化物流体系为目标,深化“四港”智慧物流云平台应用,打造全程可视服务、物流管家服务、公铁水联动业务服务、订仓业务服务、用户管理体系和移动应用六大产品,拓展数据互联、物流管家、物流商城三大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基于“四港”联动的产业、商贸、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体系,平台企业用户数超过10000家。加强杭州、宁波海关一体化协作,创新货物分类监管模式,推广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清关新模式,深化义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铁路相关功能试点项目,推广进出口货物通关便利化成效。推动海运、铁路、公路相关货运制度、政策的对接,强化航空、铁路和海运的定价、车辆合规、货物查验等管理措施与后方物流企业的衔接,形成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协同。 2.纵深推动多式联运发展。以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为重点,创新“干线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发展模式,推动江海、海河、海铁等多式联运发展,培育一批“四港”联动枢纽、节点城市。做大做强江海联运,推动长三角江海联运业务协同发展,提升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能级。优化提升海河联运,推进以浙北三层集装箱海河联运为代表的现代水运转型发展,积极培育钱塘江中上游、瓯江沿线海河联运业务。发展海铁联运,支持开展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创新,提高宁波大宗货物、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服务能力,支持义乌建设宁波舟山港“第六集装箱港区”,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积极开拓长江中上游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创新瓯渝班列等公铁联运模式。 3.完善快货物流联运体系。聚焦快货物流特色发展,打造快货物流“3+2”联运基地,培育形成以杭州、宁波、嘉兴机场为核心的快货物流空公铁联运服务基地,做强以金华(义乌)、温州商贸物流为代表的公铁联运服务基地。拓展联运业务,研究推动以杭州机场为核心的快货空铁联运发展,打造嘉兴空公铁联运共享枢纽,积极推进联运业务向四大都市区扩展。创新联运模式,推动大型物流企业与中铁快运战略合作,加强高铁集配货站设施建设,打造“公路集配+高铁快运”联运线,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半日达、国内主要城市1天达。 (三)持续优化交通出行服务。 1.完善多层次多样化客运服务。构建以轨道、航空、高快速路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快速客运网络。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密高铁服务网,探索利用普速、高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推动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全面提升民航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国内航线,优化提升通程值机、行李直挂等服务,打造一批区域航空精品快线。推动道路客运转型升级,规范发展定制化、预约化客运线路,加快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发展。促进邮轮、游艇、内河旅游客运健康发展。 2.加快发展高品质出行服务。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广城市候机(船)楼、高铁无轨站等联运服务,发展“航空+巴士”“铁路+巴士”等联程模式;依托杭州、温州等国际机场通高铁工程,谋划推进旅客空(公)铁联程运输发展,探索车船联运和基于邮轮的海空联运新模式,提升旅客联程中转、票务和行李托运一体化水平。纵深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强化科技治堵。深化公交都市建设,鼓励发展定制公交、社(园)区公交、夜间公交等。推动城市共享交通发展,积极推行停车换乘、集约共乘等模式,提升汽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等租赁业网络化水平,打造一批面向门户枢纽的共享出行服务品牌。面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加快枢纽场站、运输工具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推广预约式、一键式无障碍出行服务。 (四)拓展交通融合发展空间。 1.推动交通与城市布局融合发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枢纽内部及周边产业功能,引导优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打造“圈层拓展+站城融合”的枢纽经济发展新模式。围绕杭州西站等重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引导构建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轨道经济圈,促进商贸金融、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关联消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城市经济综合体。围绕海港、河港、空港等货运枢纽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港口岸线与后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服务支撑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物流节点拓展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物流枢纽经济。 2.推动交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推动交通运输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引进综合交通制造龙头企业。积极开行面向大型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的“点对点”铁路直达货运列车,加快发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的航空货运服务,鼓励发展面向精密仪器等特殊货种的联运服务。鼓励货运物流企业面向供应链上游企业发展物流大数据分析、零库存货运物流等定制化服务。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带动国产航空装备的产业化、商业化应用。 3.推动交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自有仓库、营业网点、配送队伍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与综合物流枢纽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电子商务快递与新零售服务深度融合,支持货运物流企业面向商超、市场等提供统仓共配、及时配送服务,探索云仓储等集约模式。鼓励货运枢纽引入电子商务企业、网红销售平台等,构筑“快递物流+仓储服务+电子贸易”生态体系。鼓励发展面向跨境贸易的进出口采买、国际运输、末端配送等一站式跨境供应链服务。 4.推动交通与邮政快递业融合发展。推进邮政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支持在重要交通枢纽配套建设邮件快件绿色通道和接驳场所,构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畅通的邮政快递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引导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模式,推广面向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区无人机投递服务,实现工业、商贸、农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基本覆盖;积极拓展航空中转集拼业务,参与国际陆海快线建设,提升全球寄递效率。加快“5G+物联网”智能快递园区建设,打造标杆性未来工厂。 5.促进交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G351最美山海协作路、G235最美沿山路、G228最美沿海路等美丽富裕干线路。推广“美丽交通+”模式,加强交通运输与休闲旅游设施布局协同发展,制定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交通行动方案,推进运游一体化,实施公路驿站、通景轨道、低空旅游、“蓝色岛链”、水上诗路等工程,建成省际核心景区之间、城市与景区、省内重点景区之间“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线。推广“交通+门票”等一站式票务服务,发展房车旅游、自驾游、游艇等服务产品。
五、推动泛在先进的交通领域新基建 (一)打造综合交通智慧平台。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迭代升级现有信息系统,逐步加大系统内部和部门、企业间的数据汇聚共享力度,全面实现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重点枢纽、“两客一危”等业务数据的融合互通。建设交通整体智治大脑,支持建设浙江海上智控平台,增强动态监测预警能力,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和预判支持。建设“浙里畅行”等出行服务平台,强化智能化交通流量管控,提升公众出行效率和出行体验。 (二)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1.建设智慧公路。以推进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为核心,建成10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重点推进“杭绍甬-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甬”湾区智慧高速公路环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带动全省域智慧高速建设。提升普通公路管养数字化水平,重点推进G228和安吉县、诸暨市智慧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布设虚拟数字网、路侧感知网、5G通信网。 2.建设智慧港航。建设梅山、鼠浪湖等技术自主可控的自动化码头项目,加快推进“5G+智慧码头”多场景批量化应用,港口业务智能化覆盖率达到75%。建设400公里智慧航道,发布智慧航道建设指南,加快推进智能船舶、智能航运和数字监管发展。 3.建设智慧高铁。探索推动铁路智能建设,推广应用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提高建设、检测、监测智能化水平。建立轨道交通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强化轨道交通多网融合、一体衔接,实现铁路和轨道交通智能化管理全覆盖。推动铁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4.建设智慧机场和园区枢纽。打造杭州、宁波智慧机场标杆,深入推进机场“出行一张脸”“国内换乘一次安检”“物流一张单”等数字化改革。推进杭州东站、杭州西站等智慧客运枢纽建设,推进华东联运新城多式联运集结地、杭州传化公路港智慧枢纽网等智慧货运枢纽项目。 (三)完善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加快布局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实现服务多种车型的快充站全覆盖,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和服务区光伏发电。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重点港区岸电设施覆盖。完善全省综合供能服务站布局,加快建设公共领域充换电站、充电桩,新增公用充电桩全部具备智能充电功能。探索建设无线充电线路,构建覆盖全省的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完善交通设施沿线、重点枢纽、园区5G基站布局,基本实现重要设施和节点覆盖;深化车船交通装备北斗系统应用,实现高精度定位服务在营运车辆、公务车船等重点领域全覆盖。 (四)打造多元化融合场景应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跨界融合创新,重点打造智慧高速公路云控平台、“两客一危”数字管控平台、“浙闸通”平台、“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等。鼓励各地打造交通新基建最佳实践,打造智慧交通特色创新品牌。依托“城市大脑”,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实现交通出行一掌通用、一码通行;构建智能汽车、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探索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率先形成数字交通新基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建设智慧物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数字物流港。
六、建立完善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一)健全安全责任监管体系。树牢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健全各级交通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推进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备。明确行业监管职责,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与公安、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协同监管,健全安全生产责任链条,构建隐患发现、整治、验收和考核等闭环管理体系。 (二)提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持续推进公路灾害防治、病危桥隧维修改造和安全防护工程,强化事故多发路段改造提升。加快提升内河通航作业、水上客渡运安全水平,打造航道锚地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国省道2.5米、农村公路4米以上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安防设施全覆盖,现有四类、五类桥隧改造率100%和国省道边坡灾害当年处治率均达到100%。推进交通运输装备持续提档升级。全面淘汰57座以上大客车及卧铺客车,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船舶。沿海远洋船舶和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分别达到10000吨、600吨以上。加强重点营运车辆管理,鼓励加装主动防碰撞装置,提升车辆预警预防能力。提升交通建设工程本质安全水平。开展桥梁、隧道等预制构件质量提升攻关行动,推广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加强施工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检测,持续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广应用智能化加工设备,提高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耐久性;建立施工质量后评估机制。 (三)深化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定期全面排查梳理风险,加强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强化风险类别和等级评估,建立重大风险省市县三级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分级管控人员和措施。研究建立风险智控指数,动态评价风险等级,增强风险感知能力。加强铁路、城市轨道沿线安全运营环境维护。加强港口重要设施设备、特殊作业环节和内河船舶碰撞桥梁等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沿海深水码头、大型桥梁和长隧道等重大工程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排查治理。深化普速铁路沿线隐患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事故隐患清单管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的行业管理与执法力度,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开展隐患治理整改效果分析,严肃问责整改措施不落实、重大问题悬而不决、重大风险隐患拖延不改的行为。 (四)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 1.加强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整治。围绕企业、车辆、从业人员等核心要素,开展常态化监管工作,加大违法、违规情形惩治力度,实现车辆安全检查、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企业安全监管全覆盖,坚决消除危险化学品运输超速、疲劳驾驶和非法营运等行为。全面巩固车辆挂靠和异地经营等整治效果,强化“两外”车辆管理。迭代升级危险货物运输智控平台,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危险化学品车辆公共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专用停车位(区),打造县级危险货物停车场试点,实现危险货物停车场县域全覆盖。 2.加强货车超限超载治理。加强货车出场称重管理,防止超限超载车辆出站出场,推进治超站点称重设施联网管理。加大超限超载执法力度,形成超限运输检测站24小时管控,全面推进严重违法失信超限超载联合惩戒。加大高速公路治超力度,深化高速公路违法失信清单管理和“百吨王”整治。 3.提升“两客”及农村客运安全管理水平。着力打击“黑企业”“黑站点”“黑车”非法经营行为,全面实施客运站场班车、包车合规性管理,完成客运监测监管系统升级,建设非法营运客运车辆监测系统,提高道路运输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强对班车客运定制服务的监管。推广农村客运安全生产和通村服务质量系统监测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建立农村客运综合监管系统,提升对农村客运企业智能管控水平。 4.强化港口、水运危险货物管理。加强港口危险货物企业“两重点一重大”堆场、储罐等货物集中区域风险联防联控,特别加密甲A类介质储罐抽查频次、缩短检测周期,强化外包作业和动火作业管理,建立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高危作业场所和环节实时监测、智能感知和风险预警。强化对海运企业经营资质等检查,深化海上运输安全管控。 (五)强化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构建高效顺畅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应急资源调度机制,基本实现应急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公路桥梁隧道监管、路网监测与应急指挥、“两客一危”车辆监控、海上智控、智慧港航应急指挥和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控等重点领域业务系统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全面接入。推进交通战备装备仓库与当地应急基地联合共建,督促各高速公路业主单位至少建立1个应急基地,构建由1个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浙江)储备中心、7个省级应急基地和一批市县级应急基地组成的总体格局。强化海上搜救能力建设,推进内河重点航区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加强深水救援装备、队伍等配备。推进落实大型应急装备赋码,实现可视可调。强化航空救援,完成高速公路服务区直升机起降点布设,提升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研究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快速投送机制和救援资源互通共享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航空救援和应急保障一体化。
七、勾勒低碳美丽的绿色交通发展画卷 (一)持续深化运输结构调整。围绕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以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为主线,紧抓交通领域减排核心,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加快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进集疏运铁路、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着力提升港口铁路集疏运比例。进一步拓展水路运输优势,重点推进浙北集装箱主通道等高等级内河航道建设,完善内河水运网络,加快构建以绿色运输为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引导大宗货物水水中转。加大“散改集”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集装箱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简化进出港运输船舶和集卡车辆手续,优化船舶过闸流程,加强码头作业和船闸联合调度等智慧化管理,促进水路运输降本增效。 (二)强化交通资源节约集约。贯彻落实国土空间“三区三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等开发保护要求,采取交通网建设空间避让、无害化穿越等措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鼓励铁路、公路等通道建设优先利用既有走廊,推进公铁复合通道建设,建设复合通道里程500公里,公路单位运输周转量用地面积下降15%。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深化交通设施与新能源、新材料融合研究,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钢结构的循环利用,扩大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疏浚土、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实现沥青路面旧料零废弃,回收率(含回收与就地利用)达到100%,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加强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重点推进集电能、天然气、氢能及清洁油品等多种能源供给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力争建成800座综合供能服务站。 (三)深化交通环境污染治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营运车辆。以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邮政(快递)配送车辆为重点,严格落实不达标车辆市场禁入制度,加快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全面实施车辆检测维护(I/M)制度,加快新能源客车及成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广纯电动和LNG等清洁能源船舶,鼓励公务船舶优先使用纯电动船舶,沿海港口新增和更新拖船优先使用清洁能源船舶,加快LNG加注码头布局。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继续加大船舶排放控制区力度,加大船舶燃油监管力度。新建码头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加快现有码头设施改造,实现沿海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客滚、邮轮、3000吨级以上客运、50000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以及内河骨干航道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综合服务区、锚泊区等岸电设施全覆盖。 (四)推进出行方式绿色转型。实施亚运城市更高水平绿色出行行动方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动公共交通由数量供给转向品质服务,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现代都市多元化出行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出行融合网。打造“一网一票”城市绿色出行共享融合网,推进公共交通一票联通,实现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等多网融合发展,强化跨网衔接,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公共交通+绿道”绿色出行网络,加强公共交通与城市绿道系统衔接,加强站点设施与绿道景观共建共享。
八、提升交通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数字交通“1+7+X”整体智治体系,建成1个数字交通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公路、数字港航、数字机场、项目管理、行政法治、安全应急、机关智治等7个特色板块,滚动推出、迭代升级若干标志性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推动交通业务流程整体优化和系统重塑、牵引交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交通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综合交通统筹机制、交通投融资、港口一体化、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执法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掌上办公、掌上办事、掌上治理,加快推进交通事项全省通办,探索实施跨省通办。 (二)打造综合交通产业高地。交通建筑业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交通装备制造业在整车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领域实现突破,打造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交通运输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共享交通等运输组织新模式广泛应用,打造“互联网+”交通升级版;交通关联服务业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园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公共平台、培养一批紧缺人才、出台一批精准政策,打造省级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先行区。高标准举办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力争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到2025年,争取全省综合交通产业总产值超3万亿元,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强化。 (三)激发交通科技创新动能。全面推进未来交通科创中心等行业新型智库建设,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核心科研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部署集前沿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加强桥隧等重点领域安全标准研究,强化科技研发与标准体系对接,推动安全、智慧、绿色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加快形成一批行业指南和地方标准。 (四)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深化交通运输法治部门建设,推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动态调整交通运输权力清单、监管清单。持续深化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深化“四基四化”建设,实现基层站所综合执法规范化。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执法监督,构建全闭环执法体系。推动诉源治理化解行政争议。围绕“法治护航强国路”主题,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信用交通建设,建立健全动态精确、融合高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全省一体化的信用综合管理平台,深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奖惩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 (五)加强交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素质、复合型科研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交通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交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强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等系统培训,健全实践锻炼机制,增强实战执行能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增强交通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业文化建设,积极挖掘、提炼新时代交通文化内涵,大力培树先进典型。 (六)打造清廉浙江建设标杆。围绕打造清廉浙江交通单元标杆,全面完善工作体系,形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迭代升级交通工程阳光监管平台,强化数字赋能,注重实际应用,实现综合交通九要素、省市县三级和项目建设全周期“三个全覆盖”。健全行业廉政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加强综合研判和专业指导,组织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完善清廉交通制度体系,聚焦高风险领域,加强制度设计,健全执行机制。集中开展关键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每年纠治一批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廉政教育月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纪意识、严守廉洁底线,营造“三不”良好氛围。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规划推进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省级部门协同、上下机构联动、周边省市互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能源集团、省交通集团、省机场集团、省海港集团等主平台作用,集中抓好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的实施。 (二)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衔接,与国家“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协同,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等。统筹编制公路、水运、机场、运输等子规划。 (三)加强规划执行。充分发挥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专班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规划执行良好可控。建立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动态评估调整、“规划—计划—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常态化监督考核。 (四)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用地保障,用好国家土地政策,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平台,统筹解决占补平衡等用地指标。做深项目前期工作,提高规划精确度,做好用地预留。强化资金保障,落实省与市县在交通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各级财政对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山区、海岛、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社会资本、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环境保护。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行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严格执行项目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节能审查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交通行业污染防治,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水平。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篮球比分直播印发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
|